1995年4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展览馆看到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的双黄连粉针剂由口服剂型变成点滴制剂,实现了中药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时,非常高兴,并殷切希望:“中药行业要积极引进新的科学技术,使中药剂型现代化。”三年过去了,中药二厂在中药现代化中又取得了哪些成绩,他们的经验对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哪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该厂进行了调查。
70年代,中药二厂只能生产酊水糖浆等传统产品,曾有8年没有开发出一个新产品,生产经营一度陷入严重困境。1986年上任的杨忠臣厂长认识到,传统中药如果不积极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将来在国内外市场上就很难立足;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其中最有可能和最有希望的是中草药品牌。因此,他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以新、以快、以优”取胜和“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格局。1986年研制出生脉饮口服液,当年就赢利101万元,随后又相继推出五加参口服液、双五利眠液、消栓口服液等六种新产品,企业利润连年稳步上升,1990年实现399万元。在产品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企业效益和市场形势看好的情况下,中药二厂又把眼光转向了用高新技术开发高精尖中药产品上。1990年11月20日,被誉为“中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的双黄连粉针剂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1994年,丹参粉针剂研制成功。现在,中药二厂粉碎、提取、浓缩、干燥和制剂各个环节,都已广泛地吸纳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抗肝炎药物、抗癌药物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经立项并正在研制开发之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药二厂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实行了以科研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管理为基础五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战略。
执著的科技追求。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生产要素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含量。1985年以前,企业生产中只有10%—20%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而现在则达到了80%—90%,产值中则有一多半来自于科技进步。从1988年大胆改造中药剂型,用中药直接输入血液治疗疾病,经过300多次的反复试验,双黄连粉针终于问世,并于1990年正式投产。双黄连粉针作为广谱抗毒的一种中药剂型,吸收了西药粉针技术,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加快了中药的吸收过程,达到了与西药粉针相同的快速疗效,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作用明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次把该产品列为全国中医院急诊科室的必备中成药。
独特的市场眼光。用知识打开市场。双黄连投产之初,工厂就派出许多科研和销售人员,分赴各重点城市的医院,举办现场讲座,详细介绍药品的特点和性能。在中药二厂170多人的销售队伍中,90%以上是大学生。由于这些大学生大多是学医药或相关专业的,在药品性能及使用的宣传上有一定优势,深得用户信任,在市场销售战中抢占了制高点。走以科研、学术促销售的路子,用质量稳定市场。工厂常年收集药品在患者中的反映,请患者提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药品疗效,并把用药单位请到工厂参观,了解生产过程,增加药品生产的透明度和质量可信度。
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中药二厂改造成功的基础。厂长杨忠臣上任后,向全厂职工讲了自己的三个心愿:一是在中药剂型上要有创新,二是中药粉针要做成世界最大,三是在用中药治疗疑难病上要有突破。这三个心愿促使他不停地带领全体职工去努力创新。他常形象地把那些缺乏创新意识的职工称之为“落后的脑袋戴着一个‘前进帽’”。早期的双黄连,用后痛感明显,稀释后泡沫多,溶血与凝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一面组织厂里的技术人员攻关,一面在自己身上注射试验,终于攻克了热源、溶血、凝血和澄明度等几道难题,填补了我国中药药典上的空白。在双黄连销售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他们又相继研制了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产品,为企业发展积攒了后劲。
集聚的人力资本。企业生产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经验型、体力型为主的,以实物为中心的实物型生产过程;另一类是以创造性劳动为主,以知识的生产为中心的知识型生产过程。为了实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就必须实现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为此,他们采取了聚才、用才和育才三项措施:首先是积极引进人才。工厂每年都从高等院校吸收一批学有专长的大学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队伍。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工厂工作,厂里投巨资建成了生活设施完备的大学生公寓。其次是大胆使用人才。把年轻的大学生放在科研第一线上,不拘一格地给他们以最大的发展空间,使其在新药研制、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解决了双黄连粉针剂微粒指数过高的难题,研制成功沙美特罗气雾剂,使冻干剂的成本每支下降一元钱,降低了销售成本。第三是全面培养人才。为了让职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全厂职工进行了高中到大专的文化补习和提高生产技能的岗位培训,工人必须在文化、技术、外语等方面达标才能上岗,全厂职工培训率已达100%。
科学的管理机制。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中药二厂不断完善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最能显示这个厂管理水平的是于去年通过了GMP管理认证。在日常管理中,工厂设有厂长信箱、厂长接待日,平时的生产经营可由职工进行随时评议,特别重要的事项由每年两次的厂职代会商议决定。在分配管理上实行了全额计件效益工资,每个工人生产一支合格产品,才能拿到一支产品的工资。对科研人员采用研制新产品与产品销售挂钩的分配办法,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中药二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成功实践,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新科技革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而又长远的变化。以双黄连粉针剂为代表的中药制剂,不仅是中药二厂一个企业的产品,而且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代名词,代表了我国中药界发展民族经济的方向。黑龙江省作为内陆边疆省份和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在经济份额上占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比值仅为4:96。因此,像中药二厂那样,“五位一体”,联动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全省经济持别是国有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药二厂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科技企业家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带头人。如果说,新科技革命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那么,企业家特别是创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则是这台发动机的操纵者和指挥者。中药二厂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建设一个科技进步意识强的领导集体,造就一批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实现人力资本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结合,企业才能步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正是由于中药二厂的领导把企业兴衰的立足点放在建设知识型企业上,把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高职工的素质上,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立足点放在经营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上,把企业决策的立足点建立在科学民主公正的机制上,有一整套系统规范的科教兴企的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才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的转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实质上,也是一场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造。只有从过去领导企业的传统方式中解放出来,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对企业实施强有力的知识管理和知识领导,传统产业的改造才能取得成功。
启示之二:智力劳动者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人才保障。如果说,中药二厂成功地完成了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转换,顺利地实现了由体力劳动为核心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型,那么,经历了这场改造和转型的企业广大职工,已经逐步地实现了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的转变,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智力劳动者,即知识的生产者、知识的经营者和知识的管理者。他们不仅是企业改造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改造的最高成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已经不能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量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越来越依靠高素质的职工来实现科技进步,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中药二厂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说到底,就是要把现有企业职工改造成为智力劳动者,只有实现了这种人的转型,才能实现企业改造的成功。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批新型的智力劳动者,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和核心。具有光荣传统的我国工人阶级具备向智力劳动者转型的优势和条件。工人阶级仅仅占有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占有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并做知识的主人,实现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只有实现了“双重占有”的工人阶级,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启示之三:科学精神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想保证。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物质生产力,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第一精神生产力。只有用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企业领导和职工,才能成为新科技革命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推动者。纵观中药二厂改造的全过程,从科教兴企目标的确立,到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从科学管理方法的实施,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意识的强化;从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到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的各个渠道,无一不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内涵。中药二厂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使科学精神成为企业的价值观,激励职工投身科技创业的伟大实践,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想保证。
(执笔人:顾杰善王政玺王春涛)